Jun 05 2015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数码产品的是与非”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由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技术部每周五下午与您不见不散的《数码生活跟我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浩然。
还有两周左右就到端午节了,小伙伴们有没有准备去哪里踏青呢,请大家别忘了要注意安全哦。
本期节目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有关于数码产品的是与非。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个流言是开闪光灯拍照是否会对文物造成伤害呢?
文物展出时一般都会禁止拍照的,是因为开闪光灯拍照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这是真的吗?
为了表明物体被照明的程度,科学家用一个叫照度(Illuminance, E)的物理量来表示,照度的单位勒克斯(Lux, lx) ,它是光通量与被照面的比值。1勒克斯(lux、lx)的照度为1E(lumen)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面积为一平方米的区域。
任何照在文物上的光都对文物有破坏作用,特别是有机质文物,因此文物应尽量避免无谓的光线照射。
但是没有光的话又看不见,因此在陈列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光,为了保护展品,博物馆学界针对展品的不同材质制定了照度标准,当照度超出展品材质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展品就会受到损害。
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展品照度推荐值:
展品类别 照度推荐值(lx)
对光不敏感:金属、石材、玻璃、陶瓷、珠宝、搪瓷、珐琅等≤300(lx)
对光较敏感:竹器、木器、藤器、漆器、骨器、油画、壁画、角制品、天然皮革、动物标本等≤180 (lx)
对光特别敏感:字纸书画、纺织品、印刷品、树胶彩画、染色皮革、植物标本等≤50(lx)
为了保护文物国内博物馆都严格严格按照标准对展厅内文物收到的光线进行控制,尤其是在有由机质材料的文物展出的展厅里,照度都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内,这都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且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材质的文物对它的照度最不要超过300勒克斯,否则将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而我们常用的数码相机在开闪光灯离物体一米远对物体拍照时,对物体的瞬间照度会达在200~250勒克斯左右,而且它会随着对物体距离的推进照度还会增高。开闪光灯拍照时的照度大大超过了部分材质文物的承受值,因此为了保护文物国内外各类博物馆都禁止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使用闪光灯对文物进行拍照。
所以,拍照使用闪光灯确实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出贡献。以后参观景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二个流言是打雷时洗凉水澡可能会遭到电击是真的吗?
网上有流言说不宜在室外雷电交加时冲凉洗澡,因为雷电有可能会沿着水流袭来。
雷雨天时,落在地面住宅附近的电击会使地下的金属输水管带电。一般家用的管道在一次电击后就可以带上大量电荷。当人在雷雨天淋浴时,从管道中流出的水就会带电,导致人触电。
由于只有在这种特定时间淋浴或者泡澡甚至洗碗才会造成触电,因此这类事故并不是十分常见。不过依然有一些案例可供参考:
2008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一位15岁的少年在淋浴时被闪电击伤;
2007年11月,英国布兰佛德一位少女在洗头时被闪电击伤;
2006年10月,克罗地亚一位女士在刷牙时被闪电击伤;
2001年6月,英国一位女士在雷雨天沐浴,结果被被带电的浴盆击倒;
避雷针,并不能100%可靠
作为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避雷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基本原理是把闪电从保护物上方引向自己并安全地通过自己泄入大地,极大的降低了闪电直接击落在建筑物上或附近地面的概率,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如流言描述中“随水而来”的情况发生。
但是,这种方式也不能绝对地保证建筑物内事物的安全。由于避雷针都有一个有效地保护区域(20m-60m不等),曾经有过有效地保护区域范围外的电话线,从而引来电流导致室内电器报废的事例。
因此,尽管有避雷针的存在,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做好防雷措施,来提高室内的安全系数。那么雷雨天在室内该如何防范雷电伤人事故呢?有以下6点需注意:
1. 远离窗户,因为闪电有可能通过窗户上的缝隙进入屋内;
2. 不要淋浴、泡澡、刷牙、洗碗,不要靠近输水管;
3. 不要使用固定电话,使用手机作为替代。固定电话是雷雨天造成室内电击的第一大原因。
4. 不要躺混凝土地面上,也不要靠在混凝土墙面上;
5. 不要触摸电气设备或者电线,包括冰箱;
6. 关闭室内门窗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三个流言是耳机和麦克风不能混用吗?
耳机插到了电脑麦克风口,能用。因为耳机的基本结构和动圈式的麦克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动圈话筒的线圈更多更细,可以感应出来更大的电压来让后面的放大电路放大,不至于像耳机直接当麦克风用声音那么小。应急下,耳机直接替代麦克风是完全没问题的,只是声音小了点。
动圈麦克风插耳机口,能用。因为本身阻抗比较高,放大电路需要比较高的输出电压摆幅和功率,才能推动,所以,开到最高音量才出来一点点声音也是正常的。音质可圈点,是因为振膜尺寸比较大,运动量也比较大,所以更线性,出来声音好也不足为奇。很多高级耳机的阻抗都很高,尤其是监听耳机,也说明了这一点。
麦克风插手机,相当于上述两种情况放在一起,所以,不用纠结。
综上所述,动圈麦克风和动圈耳机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其工作领域上有侧重不同。就常见的那些设备而言,随便乱插混搭都行,这些东西还不足以烧毁你的设备。
所以耳机和麦克风只是本质一样只是侧重有不同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四个流言是手机电量特别少的的时候辐射是不是平时的一千倍呢?
手机的辐射强度只和信号强度有关,和它的剩余电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来说手机信号越弱,辐射越强。但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手机,即使在最高辐射功率下使用,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通常人们说的手机辐射强度是指手机的发信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来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号的电磁波的功率。这个强度与手机的剩余电量没有任何关系,但和手机信号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手机的辐射强度其实是由基站控制的。每个手机都会不断地向最近的基站发送信号,如果来自某个手机的信号太弱,造成通话无法正常进行,基站就会发出指令让这只手机增大辐射强度;如果来自某个手机的信号太强,为了减少手机间的相互干扰,延长通话时间,基站就会命令手机降低辐射强度。
因此,一般来说手机信号越弱,辐射越强。流言混淆了手机“一格电”和“一格信号”的两种情况。但是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健康影响呢,到目前为止尚无科学证据表明手机辐射(包括因信号不好而扩大了的手机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事实上,手机辐射和太阳光一样,都是一种波长很长、能量很低的电磁波。它的能量远远不足以像核武器产生的辐射那样破坏身体的大分子结构,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总之,手机或其它常见民用电子产品通过辐射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
流言终归是流言。生活中我们还要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一些科学的奥秘,来武装我们智慧的头脑。
下面,小编继续为大家介绍点数码生活小贴士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数码相机电池保养技巧
电池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恐怕重要性仅次于镜头了,要想拍得顺心,一块强劲的电池作为后续电力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及时再好的电池,如果不好好的进行保养与维护,也会用不了多久就失去强劲的动力,所以电池的保养非常重要。
对于一块(节)数码相机的电池来说,使用的时间长短,不光与其质量、电量有关,其实与用户的使用操作同样有很大关联。大部分摄影爱好者每次用完相机之后都是习惯性的放在摄影包里面,或者放在柜子里面,电池并不拿出来单独保存,这种做法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不利于电池的保护。
通常如果15天以上不使用相机的话,最好把电池从相机里面取出单独存放,保存的环境最好是干燥和阴凉的地方,而且不要将电池与金属物品存放在一起。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数码相机大部分都使用锂电池,它的存放相对方便。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长期不使用的话,最好每隔2个月,激活一次电池,也就是冲放电一次,这样能够有效的延长电池寿。
数码相机电池省电大法:
1、避免频繁的使用闪光灯:如果您不是专业的摄影人士的话,除非是在看不见五指的黑夜,普通白天的光源强度对于一般的数码相机来说,是足够的。
2、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变焦操作:变焦相机镜头的一伸一缩,非常耗电。您可以多动动脚步,用“人工变焦”的方式取代“相机变焦”,以节省电量。
3、别让显示屏一直亮着:如果在电量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关闭LCD屏,用取景器来调整画面构图,对于一部数码相机来说,LCD应该算是最耗电的部件,一般数码相机,在关闭LCD屏后可以使用的时间是原来时长的3倍左右。
4、少用连拍和录像:尽量少用连拍功能和动态影像短片拍摄功能,因为这些功能的完成是利用机身内置的缓存来暂时保存所拍画面,所耗电量很多。
5、切忌频繁开、关机:不少用户知道显示屏一直亮着很耗电,所以在使用中为了节省电力,就频繁的开、关机。其实频繁开、关机浪费掉的电力可能比高亮显示屏消耗的还要多,尤其对于镜头口径较大,又需要大幅度伸缩的相机来说,开关机非常耗电。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有自动关机选项,这项设置不宜设置得太短,否则容易导致频繁开、关机。当然人为的频繁开、关机也应该尽量避免。
6、光学防抖毋常开:光学防抖是通过驱动镜片组件或者图像传感器,抵消被摄物影像和传感器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实现的。不管是哪种光学防抖方式,都会造成不小的耗电量,尤其是一些机型可以将防抖模式设置为“常开”,这样所造成的电力损耗会更加厉害。为此,我们在光线很好的场景下应该关闭光学防抖功能,必须使用时,也应当少用“常开”模式。
还有两周左右就到端午节了,小伙伴们有没有准备去哪里踏青呢,请大家别忘了要注意安全哦。
本期节目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有关于数码产品的是与非。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个流言是开闪光灯拍照是否会对文物造成伤害呢?
文物展出时一般都会禁止拍照的,是因为开闪光灯拍照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这是真的吗?
为了表明物体被照明的程度,科学家用一个叫照度(Illuminance, E)的物理量来表示,照度的单位勒克斯(Lux, lx) ,它是光通量与被照面的比值。1勒克斯(lux、lx)的照度为1E(lumen)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面积为一平方米的区域。
任何照在文物上的光都对文物有破坏作用,特别是有机质文物,因此文物应尽量避免无谓的光线照射。
但是没有光的话又看不见,因此在陈列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光,为了保护展品,博物馆学界针对展品的不同材质制定了照度标准,当照度超出展品材质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展品就会受到损害。
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展品照度推荐值:
展品类别 照度推荐值(lx)
对光不敏感:金属、石材、玻璃、陶瓷、珠宝、搪瓷、珐琅等≤300(lx)
对光较敏感:竹器、木器、藤器、漆器、骨器、油画、壁画、角制品、天然皮革、动物标本等≤180 (lx)
对光特别敏感:字纸书画、纺织品、印刷品、树胶彩画、染色皮革、植物标本等≤50(lx)
为了保护文物国内博物馆都严格严格按照标准对展厅内文物收到的光线进行控制,尤其是在有由机质材料的文物展出的展厅里,照度都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内,这都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且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材质的文物对它的照度最不要超过300勒克斯,否则将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而我们常用的数码相机在开闪光灯离物体一米远对物体拍照时,对物体的瞬间照度会达在200~250勒克斯左右,而且它会随着对物体距离的推进照度还会增高。开闪光灯拍照时的照度大大超过了部分材质文物的承受值,因此为了保护文物国内外各类博物馆都禁止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使用闪光灯对文物进行拍照。
所以,拍照使用闪光灯确实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出贡献。以后参观景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二个流言是打雷时洗凉水澡可能会遭到电击是真的吗?
网上有流言说不宜在室外雷电交加时冲凉洗澡,因为雷电有可能会沿着水流袭来。
雷雨天时,落在地面住宅附近的电击会使地下的金属输水管带电。一般家用的管道在一次电击后就可以带上大量电荷。当人在雷雨天淋浴时,从管道中流出的水就会带电,导致人触电。
由于只有在这种特定时间淋浴或者泡澡甚至洗碗才会造成触电,因此这类事故并不是十分常见。不过依然有一些案例可供参考:
2008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一位15岁的少年在淋浴时被闪电击伤;
2007年11月,英国布兰佛德一位少女在洗头时被闪电击伤;
2006年10月,克罗地亚一位女士在刷牙时被闪电击伤;
2001年6月,英国一位女士在雷雨天沐浴,结果被被带电的浴盆击倒;
避雷针,并不能100%可靠
作为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避雷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基本原理是把闪电从保护物上方引向自己并安全地通过自己泄入大地,极大的降低了闪电直接击落在建筑物上或附近地面的概率,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如流言描述中“随水而来”的情况发生。
但是,这种方式也不能绝对地保证建筑物内事物的安全。由于避雷针都有一个有效地保护区域(20m-60m不等),曾经有过有效地保护区域范围外的电话线,从而引来电流导致室内电器报废的事例。
因此,尽管有避雷针的存在,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做好防雷措施,来提高室内的安全系数。那么雷雨天在室内该如何防范雷电伤人事故呢?有以下6点需注意:
1. 远离窗户,因为闪电有可能通过窗户上的缝隙进入屋内;
2. 不要淋浴、泡澡、刷牙、洗碗,不要靠近输水管;
3. 不要使用固定电话,使用手机作为替代。固定电话是雷雨天造成室内电击的第一大原因。
4. 不要躺混凝土地面上,也不要靠在混凝土墙面上;
5. 不要触摸电气设备或者电线,包括冰箱;
6. 关闭室内门窗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三个流言是耳机和麦克风不能混用吗?
耳机插到了电脑麦克风口,能用。因为耳机的基本结构和动圈式的麦克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动圈话筒的线圈更多更细,可以感应出来更大的电压来让后面的放大电路放大,不至于像耳机直接当麦克风用声音那么小。应急下,耳机直接替代麦克风是完全没问题的,只是声音小了点。
动圈麦克风插耳机口,能用。因为本身阻抗比较高,放大电路需要比较高的输出电压摆幅和功率,才能推动,所以,开到最高音量才出来一点点声音也是正常的。音质可圈点,是因为振膜尺寸比较大,运动量也比较大,所以更线性,出来声音好也不足为奇。很多高级耳机的阻抗都很高,尤其是监听耳机,也说明了这一点。
麦克风插手机,相当于上述两种情况放在一起,所以,不用纠结。
综上所述,动圈麦克风和动圈耳机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其工作领域上有侧重不同。就常见的那些设备而言,随便乱插混搭都行,这些东西还不足以烧毁你的设备。
所以耳机和麦克风只是本质一样只是侧重有不同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四个流言是手机电量特别少的的时候辐射是不是平时的一千倍呢?
手机的辐射强度只和信号强度有关,和它的剩余电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来说手机信号越弱,辐射越强。但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手机,即使在最高辐射功率下使用,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通常人们说的手机辐射强度是指手机的发信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来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号的电磁波的功率。这个强度与手机的剩余电量没有任何关系,但和手机信号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手机的辐射强度其实是由基站控制的。每个手机都会不断地向最近的基站发送信号,如果来自某个手机的信号太弱,造成通话无法正常进行,基站就会发出指令让这只手机增大辐射强度;如果来自某个手机的信号太强,为了减少手机间的相互干扰,延长通话时间,基站就会命令手机降低辐射强度。
因此,一般来说手机信号越弱,辐射越强。流言混淆了手机“一格电”和“一格信号”的两种情况。但是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健康影响呢,到目前为止尚无科学证据表明手机辐射(包括因信号不好而扩大了的手机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事实上,手机辐射和太阳光一样,都是一种波长很长、能量很低的电磁波。它的能量远远不足以像核武器产生的辐射那样破坏身体的大分子结构,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总之,手机或其它常见民用电子产品通过辐射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
流言终归是流言。生活中我们还要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一些科学的奥秘,来武装我们智慧的头脑。
下面,小编继续为大家介绍点数码生活小贴士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数码相机电池保养技巧
电池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恐怕重要性仅次于镜头了,要想拍得顺心,一块强劲的电池作为后续电力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及时再好的电池,如果不好好的进行保养与维护,也会用不了多久就失去强劲的动力,所以电池的保养非常重要。
对于一块(节)数码相机的电池来说,使用的时间长短,不光与其质量、电量有关,其实与用户的使用操作同样有很大关联。大部分摄影爱好者每次用完相机之后都是习惯性的放在摄影包里面,或者放在柜子里面,电池并不拿出来单独保存,这种做法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不利于电池的保护。
通常如果15天以上不使用相机的话,最好把电池从相机里面取出单独存放,保存的环境最好是干燥和阴凉的地方,而且不要将电池与金属物品存放在一起。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数码相机大部分都使用锂电池,它的存放相对方便。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长期不使用的话,最好每隔2个月,激活一次电池,也就是冲放电一次,这样能够有效的延长电池寿。
数码相机电池省电大法:
1、避免频繁的使用闪光灯:如果您不是专业的摄影人士的话,除非是在看不见五指的黑夜,普通白天的光源强度对于一般的数码相机来说,是足够的。
2、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变焦操作:变焦相机镜头的一伸一缩,非常耗电。您可以多动动脚步,用“人工变焦”的方式取代“相机变焦”,以节省电量。
3、别让显示屏一直亮着:如果在电量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关闭LCD屏,用取景器来调整画面构图,对于一部数码相机来说,LCD应该算是最耗电的部件,一般数码相机,在关闭LCD屏后可以使用的时间是原来时长的3倍左右。
4、少用连拍和录像:尽量少用连拍功能和动态影像短片拍摄功能,因为这些功能的完成是利用机身内置的缓存来暂时保存所拍画面,所耗电量很多。
5、切忌频繁开、关机:不少用户知道显示屏一直亮着很耗电,所以在使用中为了节省电力,就频繁的开、关机。其实频繁开、关机浪费掉的电力可能比高亮显示屏消耗的还要多,尤其对于镜头口径较大,又需要大幅度伸缩的相机来说,开关机非常耗电。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有自动关机选项,这项设置不宜设置得太短,否则容易导致频繁开、关机。当然人为的频繁开、关机也应该尽量避免。
6、光学防抖毋常开:光学防抖是通过驱动镜片组件或者图像传感器,抵消被摄物影像和传感器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实现的。不管是哪种光学防抖方式,都会造成不小的耗电量,尤其是一些机型可以将防抖模式设置为“常开”,这样所造成的电力损耗会更加厉害。为此,我们在光线很好的场景下应该关闭光学防抖功能,必须使用时,也应当少用“常开”模式。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文章标签: 技术部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 数码生活跟我来 黑大广播 节目发布 数码生活 科学微讲堂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皆为( jsb )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也许喜欢: «科学微讲堂之“毕业季特别节目” | 科技微讲堂之毕业季特辑»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