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12 2015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数码真相”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由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技术部每周五下午与您不见不散的《数码生活跟我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浩然。
马上就到端午小长假了呢,小伙伴有没有规划一下自己的小长假呢,出去玩玩也是不错的哦。
好啦言归正传本期节目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有关于数码产品的是与非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个流言是:FBI也破解不了安卓系统的屏幕锁吗?
FBI在最近的一份联邦法院文件中证实,为了调查一个圣地亚哥的皮条客嫌疑犯,调查局申请了法院调查令并获准破解他的手机以获取一些信息,但FBI的专家对这位皮条客的三星Exhibit II手机进行了“大量的破解尝试”,却最终没能过得了屏幕锁这一关。而大家也知道,一旦一部安卓设备被多次错误解锁,就需要与之匹配的谷歌帐户和密码进行再解锁。
手机破解领域的专家和公司都证实,安卓系统的屏幕功能可以有效防范非法侵入。波士顿虚拟安全研究所的顾问丹·罗森伯格说:“FBI没能成功进入一台已激活的安卓设备,这并不奇怪。”
丹·罗森伯格在一次电话采访中建议当局可以“拆解那部手机,直接从物理原件中导出相关数据”,但这种暴力破解行为有可能损毁手机的内部元件,也会导致手机数据永远无法恢复。
洛杉矶Logicube公司的女发言人琳达·戴维斯说,Logivube公司研发的手机数据导出软件“CellXtracy”也为本地执法机关提供着服务。该公司的广告中说,这款软件能快速并彻底地从移动设备中导出数据。但戴维斯在电话采访中也证实,他们无法从一部已经锁上的手机中导出数据。
所以说FBI也破解不了安卓手机的屏幕锁是真的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二个流言是iPad充电器不能为iPhone充电是真的吗?
充电过程是怎样的?
充电器插头一端插在220V交流电的插座上,另一端用苹果专用的数据线接到iPhone/iPad上。220V交流电先通过整流电路变成高压直流电,再经过开关管变成高频高压脉冲,然后通过变压器转换为低压(比如5V)脉冲。5V的低压脉冲再经过一个整流、稳压电路,变成5V稳定的直流电。在从220V交流电变为5V直流电的整个过程中,变压器、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只是起到一个改变电能形态的作用(从高压交流电变为低压直流电)。
在充电这件事情上,只有充电器可是一巴掌拍不响的。如果稳压电路输出5V的一端(USB接口)没有接上iPad或者iPhone(术语称为负载),就不会有电流流过,也就不会消耗电能。接上负载之后,充电器才开始工作,流过充电器的电流大小取决于负载的状态: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负载需要多大的电流,充电器就提供多大的电流。如果负载需要的电流超过了充电器能够提供的电流上限,那么充电器就会一直输出这个最大的电流。这是因为,充电器内部通常会设计保护电路,一旦输出电流过大,就会触发保护机制,暂停电流输出。不过,苹果公司为了让旗下的所有充电器和数码产品能够尽量混用,想出了一个奇招:
仔细观察一下USB接口,你会发现一共有四个窄金属条,称为四个引脚。这四个引脚分别连接5V电源、GND地、D+数据线正信号和D-数据线负信号。一般兼容USB接口的充电器,D+和D-两个引脚是悬空的,任何设备只要插上这样的充电器,就会从5V和GND两个引脚获得电能。而苹果的充电器则在D+和D-两个数据引脚上增加了分压电阻,使充电的设备能够在充电时从这两条数据线上读到两个电压。网络上的创客经过实践证明,iPhone或者iPod对应的5V1A充电器,D+上的电压是2V,D-也是2V;而iPad使用的5V2.1A的充电器,D+电压2.7V,D-电压2V。当iPad或者iPhone接上充电器时,通过这两个引脚上不同的电压就可以区分当前使用的是哪种充电器,也就能对负载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安全地充电。这种设计还可以防止普通充电器对苹果设备进行充电。
用iPad充电器给iPhone充电,实际会怎样?
iPad和iPhone充电器的设计不同是有原因的。iPhone的电池容量较小,只需要1A的充电电流就能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充电。虽然更大的充电电流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但会带来更大的发热量,而高温是锂电池寿命缩短的头号杀手,所以iPhone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被设计为1A。
iPad的充电器上标明了5V 2.1A,指的是iPad的充电器最大只能输出2.1A的电流。当你用iPad的充电器给iPhone充电时,虽然iPad的充电器最大能够提供2.1A的电流,但由于iPhone只能接受1A的电流,iPad的充电器也只要迁就它。这就好比在4车道的公路上开车,遇到收费站的时候,只有1个收费亭开着,那么同时通过收费站的汽车最多也就只有1辆。
iPad的电池设计成充电电流为2.1A时充电时间最合适。如果用iPhone的充电器给iPad进行充电,由于iPhone的充电器最大只能提供1A的电流输出,整个充电的时间会是原来的2.1倍左右。由于苹果在USB接口数据引脚上耍的小花招,iPad知道这是iPhone的充电器,也就不会“要求”超过1A的充电电流,并不会使iPhone充电器过载而导致损坏。这也好比在公路上,虽然收费站里有4个收费亭,但是由于修路的原因,实际通车的车道只有1条,那么同时通过这个收费站的汽车最多仍然只有1辆。至于这条微博最后提到的,过高的电流可能导致关键电容击穿,完全逻辑不通,也说明了微博作者缺乏电学物理知识。电容的最基本功能是“通交流,隔直流”。充电器输出的是直流电,而无论多大的直流电流,都是无法通过电容的,并不能导致电容“击穿”。能够击穿电容的,是过高的直流电压,也就是“击穿电压”。
用iPad充电器为iPhone充电是完全可行的,对iPhone和充电器都不会有损伤。而iPhone充电器为iPad充电也可以,只不过所需的充电时间更长。
小编为大家带来第三个流言是富兰克林做过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
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脏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
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会重度受伤[3]。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如果按照故事中的情节,风筝被雷电击中,雷电电流顺着风筝线一直到钥匙,富兰克林的手指与钥匙之间距离很近,而且之间产生了明亮火花。富兰克林这样直接被雷击击中,绝不可能安然无恙。
为了探明真相,著名实验帝《流言终结者》在第4季第5集里复制了这个流言。他们试图证明三件事:1、风筝能否吸引电流,并且通过长长的风筝线传递到钥匙;2、流入钥匙的电流量是否足以电到富兰克林的手指;3、那股电流是否足以让放风筝者心跳停止。
实验者模仿18世纪时使用的材料制作了一个大风筝和木板棚架。把风筝在天气晴朗的海滩上放飞,在飘扬的海风中,虽然完全没有电闪雷鸣,但空气中的电荷和风筝和风筝线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已经可以使风筝明显地带上静电,风筝线上挂着的钥匙在吱吱响。第一件事很容易地验证了。
接着他们把风筝线弄湿,风筝上的静电量进一步增大。但是把手指靠近钥匙,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触电感觉。为了增大电量,终结者找了一个大金属球形状的电荷产生器代替海边的空气作为电荷来源,这个大金属球产生的电荷远远高过空气中的静电产生的电荷,但是比起真正的闪电还是微不足道的。当风筝靠近这个金属球时,就会被击中,如果把一个探头靠近钥匙,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微弱的火花。第二件事也证实了。
为了模拟雷电的威力,终结者走进了电力公司的试验中心,这里的高压电可达到100万伏,可是比起真正的雷电1亿伏的电压,也只是1%。他们用组织替代胶制作了一个假人的模型,里面安装了一个模拟的心跳检测器,并用模拟的雨中淋湿的风筝线进行实验。风筝被高压电击中时,在钥匙和假人的“手指”之间出现了明亮的电弧,通过模拟心脏的电流已经超过可以使人心脏停跳的最大电流的很多倍。这个“迷你版本”已经足以让富兰克林英勇牺牲很多次了。由此可见,富兰克林在直接被雷电电后还毫发无损,并且淡定地说“我可以证明闪电是电”是不靠谱的。
好啦本期数码生活跟我来就到这里啦让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马上就到端午小长假了呢,小伙伴有没有规划一下自己的小长假呢,出去玩玩也是不错的哦。
好啦言归正传本期节目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有关于数码产品的是与非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个流言是:FBI也破解不了安卓系统的屏幕锁吗?
FBI在最近的一份联邦法院文件中证实,为了调查一个圣地亚哥的皮条客嫌疑犯,调查局申请了法院调查令并获准破解他的手机以获取一些信息,但FBI的专家对这位皮条客的三星Exhibit II手机进行了“大量的破解尝试”,却最终没能过得了屏幕锁这一关。而大家也知道,一旦一部安卓设备被多次错误解锁,就需要与之匹配的谷歌帐户和密码进行再解锁。
手机破解领域的专家和公司都证实,安卓系统的屏幕功能可以有效防范非法侵入。波士顿虚拟安全研究所的顾问丹·罗森伯格说:“FBI没能成功进入一台已激活的安卓设备,这并不奇怪。”
丹·罗森伯格在一次电话采访中建议当局可以“拆解那部手机,直接从物理原件中导出相关数据”,但这种暴力破解行为有可能损毁手机的内部元件,也会导致手机数据永远无法恢复。
洛杉矶Logicube公司的女发言人琳达·戴维斯说,Logivube公司研发的手机数据导出软件“CellXtracy”也为本地执法机关提供着服务。该公司的广告中说,这款软件能快速并彻底地从移动设备中导出数据。但戴维斯在电话采访中也证实,他们无法从一部已经锁上的手机中导出数据。
所以说FBI也破解不了安卓手机的屏幕锁是真的啦。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二个流言是iPad充电器不能为iPhone充电是真的吗?
充电过程是怎样的?
充电器插头一端插在220V交流电的插座上,另一端用苹果专用的数据线接到iPhone/iPad上。220V交流电先通过整流电路变成高压直流电,再经过开关管变成高频高压脉冲,然后通过变压器转换为低压(比如5V)脉冲。5V的低压脉冲再经过一个整流、稳压电路,变成5V稳定的直流电。在从220V交流电变为5V直流电的整个过程中,变压器、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只是起到一个改变电能形态的作用(从高压交流电变为低压直流电)。
在充电这件事情上,只有充电器可是一巴掌拍不响的。如果稳压电路输出5V的一端(USB接口)没有接上iPad或者iPhone(术语称为负载),就不会有电流流过,也就不会消耗电能。接上负载之后,充电器才开始工作,流过充电器的电流大小取决于负载的状态: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负载需要多大的电流,充电器就提供多大的电流。如果负载需要的电流超过了充电器能够提供的电流上限,那么充电器就会一直输出这个最大的电流。这是因为,充电器内部通常会设计保护电路,一旦输出电流过大,就会触发保护机制,暂停电流输出。不过,苹果公司为了让旗下的所有充电器和数码产品能够尽量混用,想出了一个奇招:
仔细观察一下USB接口,你会发现一共有四个窄金属条,称为四个引脚。这四个引脚分别连接5V电源、GND地、D+数据线正信号和D-数据线负信号。一般兼容USB接口的充电器,D+和D-两个引脚是悬空的,任何设备只要插上这样的充电器,就会从5V和GND两个引脚获得电能。而苹果的充电器则在D+和D-两个数据引脚上增加了分压电阻,使充电的设备能够在充电时从这两条数据线上读到两个电压。网络上的创客经过实践证明,iPhone或者iPod对应的5V1A充电器,D+上的电压是2V,D-也是2V;而iPad使用的5V2.1A的充电器,D+电压2.7V,D-电压2V。当iPad或者iPhone接上充电器时,通过这两个引脚上不同的电压就可以区分当前使用的是哪种充电器,也就能对负载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安全地充电。这种设计还可以防止普通充电器对苹果设备进行充电。
用iPad充电器给iPhone充电,实际会怎样?
iPad和iPhone充电器的设计不同是有原因的。iPhone的电池容量较小,只需要1A的充电电流就能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充电。虽然更大的充电电流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但会带来更大的发热量,而高温是锂电池寿命缩短的头号杀手,所以iPhone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被设计为1A。
iPad的充电器上标明了5V 2.1A,指的是iPad的充电器最大只能输出2.1A的电流。当你用iPad的充电器给iPhone充电时,虽然iPad的充电器最大能够提供2.1A的电流,但由于iPhone只能接受1A的电流,iPad的充电器也只要迁就它。这就好比在4车道的公路上开车,遇到收费站的时候,只有1个收费亭开着,那么同时通过收费站的汽车最多也就只有1辆。
iPad的电池设计成充电电流为2.1A时充电时间最合适。如果用iPhone的充电器给iPad进行充电,由于iPhone的充电器最大只能提供1A的电流输出,整个充电的时间会是原来的2.1倍左右。由于苹果在USB接口数据引脚上耍的小花招,iPad知道这是iPhone的充电器,也就不会“要求”超过1A的充电电流,并不会使iPhone充电器过载而导致损坏。这也好比在公路上,虽然收费站里有4个收费亭,但是由于修路的原因,实际通车的车道只有1条,那么同时通过这个收费站的汽车最多仍然只有1辆。至于这条微博最后提到的,过高的电流可能导致关键电容击穿,完全逻辑不通,也说明了微博作者缺乏电学物理知识。电容的最基本功能是“通交流,隔直流”。充电器输出的是直流电,而无论多大的直流电流,都是无法通过电容的,并不能导致电容“击穿”。能够击穿电容的,是过高的直流电压,也就是“击穿电压”。
用iPad充电器为iPhone充电是完全可行的,对iPhone和充电器都不会有损伤。而iPhone充电器为iPad充电也可以,只不过所需的充电时间更长。
小编为大家带来第三个流言是富兰克林做过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
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脏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
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会重度受伤[3]。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如果按照故事中的情节,风筝被雷电击中,雷电电流顺着风筝线一直到钥匙,富兰克林的手指与钥匙之间距离很近,而且之间产生了明亮火花。富兰克林这样直接被雷击击中,绝不可能安然无恙。
为了探明真相,著名实验帝《流言终结者》在第4季第5集里复制了这个流言。他们试图证明三件事:1、风筝能否吸引电流,并且通过长长的风筝线传递到钥匙;2、流入钥匙的电流量是否足以电到富兰克林的手指;3、那股电流是否足以让放风筝者心跳停止。
实验者模仿18世纪时使用的材料制作了一个大风筝和木板棚架。把风筝在天气晴朗的海滩上放飞,在飘扬的海风中,虽然完全没有电闪雷鸣,但空气中的电荷和风筝和风筝线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已经可以使风筝明显地带上静电,风筝线上挂着的钥匙在吱吱响。第一件事很容易地验证了。
接着他们把风筝线弄湿,风筝上的静电量进一步增大。但是把手指靠近钥匙,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触电感觉。为了增大电量,终结者找了一个大金属球形状的电荷产生器代替海边的空气作为电荷来源,这个大金属球产生的电荷远远高过空气中的静电产生的电荷,但是比起真正的闪电还是微不足道的。当风筝靠近这个金属球时,就会被击中,如果把一个探头靠近钥匙,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微弱的火花。第二件事也证实了。
为了模拟雷电的威力,终结者走进了电力公司的试验中心,这里的高压电可达到100万伏,可是比起真正的雷电1亿伏的电压,也只是1%。他们用组织替代胶制作了一个假人的模型,里面安装了一个模拟的心跳检测器,并用模拟的雨中淋湿的风筝线进行实验。风筝被高压电击中时,在钥匙和假人的“手指”之间出现了明亮的电弧,通过模拟心脏的电流已经超过可以使人心脏停跳的最大电流的很多倍。这个“迷你版本”已经足以让富兰克林英勇牺牲很多次了。由此可见,富兰克林在直接被雷电电后还毫发无损,并且淡定地说“我可以证明闪电是电”是不靠谱的。
好啦本期数码生活跟我来就到这里啦让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文章标签: 节目 技术部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 数码生活跟我来 节目发布 数码生活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皆为( jsb )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也许喜欢: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关于U盘的各种” | 科学微讲堂之“毕业季特别节目”»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