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2 2017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疯狂的鞋子“

首页 » 技术部节目 »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疯狂的鞋子“   

      听说,白金/蓝黑裙子后继有人,你们都被一只鞋弄疯了?
      继蓝黑/白金裙子之后,一只鞋又引发了互联网大混乱。起因是一个名叫Nicole Coulthard的女孩在Facebook上发布了这张照片:
      现在,各位果壳er,你们觉得这只鞋是粉色/白色呢?还是灰色/绿色呢?
      推特和Facebook显然被这张图片搅合得不得安宁了
      答案稍后公布,我们先回到蓝黑/白金裙子时代就在纠结的问题上——
      为什么不同的人
      会看到不同的颜色?
      要知道,这个问题比“鞋子究竟是什么颜色”好玩多了……
      为之争论不休的人们。
      和裙子问题一样,鞋子是粉白还是灰绿,两者没有谁对谁错可言。这个现象,是因为这只鞋在照片上所呈现出来的反射亮度,有可能是来自于两种状态。
      第一种:这是一只正常日照下的灰绿鞋子。
      第二种:这是一件因为光照而处于绿色阴影中的粉白鞋子。
      大脑在判断颜色时,选择了其中一种,所以有些人看到了灰绿色,有些人则看到了粉白色。
      看到灰绿色的人,可能是因为你们的大脑自动无视了背景光源,因此看到的颜色比较接近裙子实际呈现的颜色(如下截图)。
      而看到粉白的人,可能是因为大脑自动把背景光照纳入了考虑。根据经验,在绿色光源的照射下,衣服会被笼罩在绿色之中。如果大脑认为图中的绿色是来自于光照,就会自动反推出这只鞋子是粉白色的。
      这个现象,和大脑的色彩恒常性(color constancy)机制有关。
      这一概念,可以类比相机的白平衡机制来理解。相机的白平衡机制可以让照片的颜色看起来自然一些。
比如下图中的左图,当室内安装暖黄色灯炮时,那原本纯白色的蛋在暖黄色光线照射下,就会变成暖黄色。如果不先设置白平衡就直接拍照,那么蛋在照片中的物理光谱就会呈现暖黄色。反之,如果拍照时可以根据当时照明光线的暖黄色来调整色调,相机就会自动减去暖黄色,那么蛋在照片中的物理光谱就会恢复成纯白色。
      那色彩恒常性跟白平衡有何关系?
      色彩恒常性,可以说是大脑中的自动白平衡机制。也就是说,只要给大脑足够的环境信息,例如背景光源、周遭其他物品的相对颜色,大脑就会自动调整白平衡,让你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原本颜色。
      再以上述暖黄色灯光下的蛋为例,如果你拿光学仪器去量测暖黄色灯光照射下的蛋,你会发现那颗蛋量起来的确是暖黄色的;但是当你用肉眼去观察时,虽然蛋看起来可能有些泛黄,但你仍会认为它是白色。——也就是说,不管光源如何变化,你的大脑会自动把光源和其他的物体相对颜色(例如图中的鲑鱼卵)纳入考虑,因此无论是鸡蛋图上左或右的光源状态,大脑都会得出蛋仍然是白的结论。
      这就叫作色彩恒常性。
      色彩恒常性就是这样工作的,你的大脑时刻在自动调整白平衡。但是之前的裙子和这次的鞋,似乎刚好介于大脑要启动自动白平衡的临界点。看到蓝黑色的人,可能是因为大脑在看此图时自动白平衡机制没有运作。
      那自动白平衡机制为什么不好好运作呢?
      许,这些人的大脑认出了这只是张照片,无须对照片右上角的“假”光源小题大作,结果就是看到的颜色比较接近裙子的原始色;而看到白金色的人,可能是因为大脑在看此图时,自动白平衡机制太过多事,大脑自动把图中右上角的光源纳入考虑,才把蓝色补回成白色,黑色补回成金色。鞋子的问题也同理。
      我们为什么需要“色彩恒常性”?
      从演化上来看,这是因为自然世界中的物品大多数不会变色,会改变的通常是光源,因此大脑才演化出根据光源和周遭各种物体信息来调整物体最后颜色的色彩恒常性。 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另一种角度来解释这个错视。
      例如,《连线》(WIRED)上的这篇文章就有提到类似的观点:视觉系统其实时时刻刻都在设法排除光源对色彩知觉的影响,因此当某个物体的颜色不确定时,就会想办法“丢弃”光源。
      我们可以透过 PS 来「模拟」大脑中的颜色矫正:当利用 PS 把蓝色移除后,就可以见到了白金色;而用 PS 把白金色拿掉,就可以见到蓝黑衣。
      鞋子……真的是粉色的。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鞋子到底是什么颜色?
      答案是粉色。
      证据一:有人找到了货源图……这只鞋来自Vans,Vans只有粉白在售,没有薄荷绿+灰色。没有。
      证据二……还记得事件起因吗?
      把照片发到Facebook的妹子Nicole Coulthard告诉《地铁报》的记者Hattie Gladwell:这双鞋是她的好友几周前的买的,好友拍了照片发给自己的妈妈,结果妈妈回复说:蓝色很适合你!
      没错,就是因为好友的妈妈看错了颜色,Nicole Coulthard才把照片传上网的。这鞋真的是粉色的……
      “——可是我就只能看到灰色和绿色,是咋回事?”
      嗯,那大概说明你的大脑特别顽固吧,它拒绝向光源屈服,坚信自己看到了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呢↓↓↓
      我们再来说一说今年的剁手节吧
      爱花钱这事,真不一定赖自个儿
      今年万众瞩目的剁手节又要到了,看看自己花了一年养好的双手,是不是准备放弃挣扎,乖乖双手奉上自己的各种卡?
      尽管赚钱如抽丝,却依然花钱如流水,剁手之后欢愉,我们俗称——“上瘾”。
      但面对良心的拷问和亲友的指责,你肯定也总是把乱花钱的锅甩到别处吧:
      “谁叫他天天给我发短信!”
      “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凑凑热闹呗。”
      “这时候买东西,我不贤良淑德还有谁?”
      然而还是你自己自愿点下的付款按钮,并没有人逼你呀?”
      唔…这个锅似乎是真的甩不出去了。
      不不不,一切都有归因!
      这不,科学家们在拯救世界之余,没有忘记体贴入微地关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小小烦恼。根据研究结果表明,CHRNA4基因可能就是影响你“剁手成瘾”的罪魁祸首。原来,剁手成瘾这事儿,它还真不一定赖我们自个儿。
      先让我们从一个概念——“基因”聊起。
      背黑锅的“基因”是什么?
      在万千世界里,充斥着复杂纷繁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的存在,历史才有了意义。殊不知,在生命体中,也存在着生命信息的“黑匣子”。
      生命的独特本质之一就是获得了将物质信息化的能力,即将自身的生命过程储存于一种特殊的信息分子DNA(脱氧核糖核酸)之中。[2]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再来聊聊基因的2个显著特点:忠实地复制,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可能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往往造成疾病的发生,这种可通过基因传递的疾病也称遗传病,其中就包含你熟悉的糖尿病、乳腺癌等病魔,它们都受着基因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得知自己有某方面的疾病易感基因,从而对应地做健康管理,就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进阶版”体检,用2ml唾液揭开基因神秘面纱
      当本Al还沉浸在上述的畅想时,很多基因检测机构,例如知几基因(Gene Plan)就仅仅依靠2ml唾液,做到对4000余项疾病健康进行检测。
      因此,除了一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你还可以用知几基因等基因检测机构提供的深度基因体检进行“助攻”,补充+进阶的体检方式,让你更全面地了解身体状况。
      拿到基因检测报告与常规的体检报告有什么差异性呢?基因检测报告分析除应用于遗传病检测外,还广泛应用于风险疾病预测、科学用药等方面。比如,如果你的DNA中,恰恰拥有LTC4S或者HLA-DPB1基因,那么极其常见而且使用广泛的阿司匹林有可能会给你造成额外的伤害。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因为服用了不适合自己的药物,而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果能让用药的医生事先知道你的基因情况,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值得一提的是,知几基因根植于代表当前最高科技水准的全基因组30亿碱基测序技术,与多家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实验室进行合作,借助全球数据库与亚洲最全数据中心两大数据库进行多重对照和交叉验证,并依托先进科学的进步,结合你的情况,不断更新数据,为你提供专业全面的基因检测服务及全面分析。
      乳腺癌、糖尿病、阅读障碍等疾病是女性人群、中老年男性人群及青春期儿童这三类特定人群的高发疾病,因而针对这些疾病高发人群,知几基因也提供了针对性服务。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用户是否具有携带疾病的遗传基因,并根据检测结果提供针对性的饮食用药建议和科学用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针对人群的身体整体健康指数。
      与此同时,知几基因提供的一次检测、终身有效的服务让你在每一次的基因体检之后,基因数据会终生更新。因此,不妨定期多次的进行基因体检,通过多次的体检结果进行对比,找到基因突变的点位,更好的了解自己。
      这些更新会不定期以推送形式发送到用户的账户,为用户的基因检测报告提供长期服务。另外,基因检测可不是“瞎子算命”,而是告诉你“真实”的自己。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些摩拳擦掌了呢!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文章标签: 技术部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 数码生活跟我来 黑大广播 节目发布 数码生活 科学微讲堂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皆为( jsb )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也许喜欢: «科学微讲堂之”过去五年发生的黑科技“ | 科学微讲堂之”黑洞的建模“»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