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0 2017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摄影的小技巧”

首页 » 技术部节目 »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摄影的小技巧”   

大一萌新们军训也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适应在大学里的生活呢?
入秋了,天气渐冷,你们记得多加衣物哦!
今年的秋天仿佛也来得格外的快,秋天,在我看来是出去约照的最佳季节了!
十分有意境的落叶,冷热适宜的天气,适合拗造型拍pose的衣物,仿佛都是恰到好处的。
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讲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拍照水平:
首先呢还是最原始的坚持,坚持拍照,让拍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觉得呀,摄影会带来“扩增实镜”的感觉,让你注意到生活中非常细节的东西。很多照片,都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东西。
比如逛超市看到的食品盒;窗户上结的冰;平时会经过的建筑或者坐在路边的人,都可以成为你拍照的素材。
当你觉得你没有东西拍或者不想拍其他东西的时候,每天坚持拍同一样东西也是可以的
曾经有一个365日摄影计划,什么是365日摄影计划呢?就是同样的场景,每天至少拍一张,这种方法虽然相比较来说比较笨,但也很有效的啦。你会发现,即使的同样的场景,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拍照不仅是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还意味着即兴、实验与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去尝试更大胆的构图,更多的偶然性。在画质和拍摄场景本身就受到局限的时候,手机拍照的创意更显得至关重要。总之,我啰嗦了那么多,就是告诉你要有创意啦,比如,在拍摄的时候快速旋转手机,可以制造弯曲的地平线,真是创意满满呢
我觉得呀,一个好的瞬间可能稍纵即逝,拍的好和拍的差可能还有空间可以弥补,但拍到了和没拍到可就是天壤之别了。所以,要锻炼从想法到实践控制在十秒之内就是最好的啦。
前面呢都是练习方法,现在我们来说一些拍照过程中的实用技巧。
这第一个呢就是构图。
构图是很重要的,构图呢,简单总结就是要突出主题,比如突显画面中的对称元素,或者大面积空白,一定要注意前景和后景的配合。
这技巧之二呢,就是对焦。
对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和构图一样,也是突显主题,这我就不用多说了吧。第二呢,就是虚化,适当的虚化可以给人浅景深效果
技巧之三呢,就是滤镜了。
滤镜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应该每一个人都会,不过,关于滤镜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过度使用,我个人的意见是,除非你想实验某种特殊效果,至少不要伤害原本色彩之间的关系,不要喧宾夺主,掩盖画面本身想要呈现的主题。
这技巧之四呀,叫做少就是多。
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摄影最经典的法则之一,对于新手,明白了这句话可以迅速拍出满意的作品;作为老手,明白了这句话可以打开迈向高手的大门。在最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主题不够明确是一个大问题,而通过减法可以迅速的交代清楚主题。而对摄影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已是基本功,而如何用最少的画面元素构架起一个主题则是提升的关键。
当然,“少”只是摄影的一种表达手法,这并不是说画面只能“少”,不能“多”,实际上,能够把画面繁杂的元素一一加以合理安排,也是一项非常伟大的能力。
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做减法,不断的突出主体,让画面构架一步步的提升,最终实现了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化繁为简,少就是多。
因此,你在拍照片的时候,一定要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少一点儿,再少一点儿呢?
技巧之五呢叫低一点儿。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在拍一个人的时候,仰拍和俯拍更能显高,这就是所谓的低一点儿了,再比如,当你拍摄一个水面的时候,通过拉低相机的位置,让水面占据更大的位置,使得水面的反射更加强烈,从而形成更加强烈的对称效果。或者制造水面波纹,让画面形成更加的水面质感。再或者通过镜头校正,制造夸张的视觉的效果。
这个技巧的核心在于:尝试用更多的角度去表达一个场景,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六个技巧叫做节奏与韵律。
什么是节奏与韵律?
简而言之,就是统一特征下的有序重复。比如一个建筑工地,这张照片的场景十分杂乱,近处的马路,远处的防护板,再远处的楼房,画面没有丝毫的规律可循,节奏感十分匮乏。
这时候我们就要去寻找画面中的统一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近处马路的线、远处的警示线条、防护板上的红白线条都是一些线条的几何图形,并且分布状态也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通过捕捉局部画面,通过线条、方块、三角形的有序组合,就可以形成一幅更加有节奏的照片。
技巧之七叫做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当我们缺乏拍摄思路的时候,不妨离拍摄对象更近一些,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我们把手机拿得更近一些,不仅仅是为了拍微距,或者虚化背景,而是为了:更好的观察被拍摄的对象。走近了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大的世界!
这最后一个技巧就是后期处理了。
后期从来就是摄影中无法避免的一个环节,从胶片时代就是如此。我们进行后期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绪,还原我们心中的场景。经过对图片简单的调整,我们就对场景进行了一个还原与再造,这也是后期的功效所在。
关于摄影的技巧呢,简单我就说这些。
下面呢 我还想和你们说一下关于初学者常有的误区。
1.纠结于器材品牌和各种镜头参数,显著特征就是每天抱着MTF曲线、各媒体评测等内容研读。由此形成大量MTF党,唯器材论者和品牌铁粉团。 从这以后便不再是摄影爱好者,而是器材爱好者加喷子。
2.沉迷于过度后期  在面前我也有讲到后期是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过度的后期反而会破坏照片的整体意境。
3.不敢分享自己的作品,很多新手不敢晒自己的图,怕被喷,被嘲笑。须知人人都是新手成长起来的,不要害怕
4.盲目追求“意境”,忽视基础技术。很多用户其实很有想法,于是拍照时采用一些怪异的构图、夸张的曝光或者特殊的色调、后期等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意境”。这不是不可以,但美学总是有很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原理和准则。在没有掌握这些之前就盲目追求特殊效果,也许偶尔会有一两张照片撞大运出彩,但更多的可能就是出现一大堆废片,甚至影响到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5.过分注重高感、虚化、焦外、锐度这些单独因素,而忽略了照片内容和整体美感。
这些内容是国内不良风气造成的,实属无奈。须知低感的纯净度也很重要,相机在高感情况下色彩还原准确度、色深和宽容度等指标都有着明显下降,不要认为只有低噪点一个指标需要关注。
虚化爱好者们永远都只沉迷于薄如纸的景深,却不管拍摄目的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
焦外爱好者只关心光圈叶片多不多,出来光斑圆不圆,背景柔不柔,有没有“奶油感”“空气感”这些高端洋气的东西。
锐度爱好者们每天拿200%+倍率放大照片看细节,发丝、毛孔、皮肤上的螨虫都是他们的最爱。后期时不管什么照片先来两组USM锐化,恨不能整张照片如刀切斧砍、激光焊接。
这类误区可看做是器材误区的延伸,无非是细化到某个指标上了。
以上就是我想和你们分享的全部内容了。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文章标签: 节目 技术部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 数码生活跟我来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皆为( jsb )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也许喜欢: «科技微讲堂之“人与手机” | 科技微讲堂之“移植记忆,你要吗?”»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