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1 2015
科学微讲堂之“神秘的星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4号的那场红月亮?我相信大家一定对红月亮满怀欣喜,今天科技微讲堂就带领大家来解密一下红月亮的成因!
首先我们来揭秘一下发生月食的条件发生月食的条件是,月球必须位于地球的背日方向(地影所在的方向),即位于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在一个朔望月(29.53059天)内,只有逢“望”的日期,月球才有可能位于地影所在的方向。因此,满月是发生月食的必要条件。
但是,大多数望日都不发生月食,这是因为:“望”只表明日月的黄经相差180度,而要发生月食的天象,还须要它们的黄纬相等(或相近)。这就要求月球和太阳同时位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如果日月相冲时,二者却不在黄白交点附近,那么,逢“望”时的月球也只是从地影顶端的南北越过而不进入地球本影。
月全食时,月亮并不会完全消失,而会呈现出古铜色,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红月亮”。月全食时,月亮为何会变身为“红月亮”呢?
天文专家解释说,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的。当太阳光经过地球上的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去的时候,它们都受到大气层中极其微小的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
像黄、绿、蓝、靛、紫等色的光波比较短,在大气中受到的散射影响比较大,它们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红色的光线波长比较长,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所以,在月全食时,公众看到的月亮是暗红色的,即所谓的“红月亮”。
月食的观测
据紫金山天文台公布,这次月食,在亚洲(除西南部)、北冰洋部分区域、印度洋东部、大洋洲、太平洋、北美洲西部、南美洲西部、南极洲大部可以看到。
中国观测条件较好,东北地区可见月食全过程,其他地区带食而出,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除新疆和青海西部)、西南(除西藏西部)可以看到初亏之后的月食过程,即可以看到全食现象,而新疆、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只可见到生光以后的月食过程,即看不到全食现象。
一次月全食有初亏、食既、生光、复圆等几个重要时间点。其中初亏是指月面刚开始进入地球本影的时间,标志着月食的开始。食既为月面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时间,生光为月面开始移出地球本影的时间,从食既到生光的阶段为月食的全食阶段。复圆为月面完全移出地球本影的时间,也意味着月食的结束。
为大家说一下月食各部分的时间和现象。
4月4日月食各阶段(以世界时标记)
就4日月全食来说,北京时间4日17时0分,半影月食开始,此刻我国境内无法观测;初亏时刻为18时15分;食既时刻为19时54分;生光时刻为20时6分;复圆时刻为21时45分。其中,最精彩的全食阶段持续12分钟。
2015年将有4次重要的全球性日、月食现象,分别是3月20日的日全食、4月4日的月全食、9月13日的日偏食、9月28日的月全食。其中,3月20日的日全食中国新疆北部可见偏食,4月4日的月全食中国地区可见,9月13日、9月28日月全食的日偏食中国不可见。
455光年外的世界有颗恒星——恒星MWC480
恒星MWC 480周围存在大量碳基分子,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以演化出生命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作为一种碳基生命,因此有碳分子的星球就成了科学家关注的地方。近日科学家在距离地球455光年外发现含有大量含碳物质的环境,位于恒星MWC 480附近,科学家探测到的化学物质是乙腈。根据计算,这颗恒星周围的乙腈含量非常庞大,足以填满地球上的海洋,因此科学家相信恒星MWC 480周围可能存在符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从目前的探测情况来看,恒星MWC 480被认为拥有生命诞生的基石,我们有理由对该恒星未来的演化充满了期待。
恒星MWC 480的年龄仅为数百万年,周围已经出现了有机分子气体和尘埃物质,因此未来恒星MWC 480有望形成新的行星。这个发现证明太阳系之外有许多可能诞生生命的地方,宇宙中许多恒星都拥有潜在的生命诞生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有可能出现生命。科学家认为发现碳基分子的宇宙空间可类比于我们太阳系的柯伊伯带,这里也拥有冰冷的天体和有机分子,还有大量的彗星,因此冰物质也不缺乏,为生命进化提供了途径。
本次观测中科学家使用了位于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其高灵敏度的天线可对遥远宇宙空间分子进行分析,恒星MWC 480周围的碳基分子不仅储量庞大,而且还可参与行星等天体的演化。来自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奥伯格博士认为,太阳系在形成时拥有丰富的冰水物质以及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去寻找类似的恒星系统。
有证据显示,这种化学物质在宇宙中也存在于其他天体系统中,但考虑到各个行星的环境不同,因此恒星MWC 480如果能够演化出生命,那么也可能与地球生命不同。科学家还发现有机分子可能被锁定在彗星或者冰冷的天体中,直到它们找到合适的行星环境,否则的话它们也无法形成生命。
这研究说明了455光年外也有形成生命的可能性,455光年外的世界虽然寒冷并且与我们有所不同,但是生命的演化本就是热烈而充满神奇的,就像生活与未来,总会带给我们惊喜。
火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与地球相比,地质活动较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份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好了,说到这,大家都知道火星的地表上充满了沙漠灰尘,那今天微课堂就要和大家来谈谈火星地表灰尘之下隐藏着的巨大秘密。
这个巨大秘密就是火星地表灰尘之下隐藏巨大冰川,厚度达1.1米
据国外媒体报道,巨大冰川可能潜藏于火星各个地区,被表面灰尘掩盖起来,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不仅火星极地存在大量冰,很可能在赤道附近也存在。
这意味着如果冰层平放在火星表面,整个星球冰川厚度在1.1米以上。最新研究是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科学家负责的,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杂志上。
多个火星探测器拍摄图像显示出火星表面之下可能存在的冰川外型结构,多数是由冰水物质构成。目前,研究人员测量了火星冰川的面积,并分析了与地球冰川的相似性。
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冰层和气候中心南娜·博尔霍特·卡尔逊博士解释称,火星冰川体积至少有1500亿立方米,覆盖在整个火星,厚度达到1.1米。
她强调指出,接近火星赤道的冰川是火星蓄水池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可能火星北半球和南半球共存在着数千个类似冰川结构,它们主要分布在纬度30-50度之间,相当于丹麦南部的地理位置。
灰尘能够避免冰川蒸发进入太空,如果灰尘不提供保护,由于火星大气压较低,冰川将蒸发并成为水蒸汽。南娜说:“我们研究最近10年火星雷达勘测数据,分析火星冰川的厚度状况,以及发生的变化。”
毕竟火星冰川是一个庞大的冰层,其流动和形态将揭示它的硬度状况。之后我们对比地球冰川特征和形态,将绘制出火星冰川流动模型。
好了,说完了太空揭秘,今天的微课堂的向太空飞也要回到我们蔚蓝的地球了,下面呢就为大家提前预告一下4月分的天象预告,如果小伙伴们不知道月食之后看什么,那就赶快记下来吧!
天琴座流星雨极大
天琴座流星雨是一个观测历史非常悠久的流星雨,目前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87年。我国的古书《春秋》中有这样的描述,“鲁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由此可见当时流量很大,景象非常壮观。1803年,美国东部曾有人观测到天琴座流星雨极大流量每小时700颗。但近些年它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很少有大流量的爆发出现。
天琴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天琴座与武仙座之间,活跃期从每年的4月16日至25日。在此期间辐射点在地方时22时左右就能升起到适合观测的高度,且在黎明前接近上中天,后半夜的观测条件更好。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2015年该流星雨的极大预计出现在北京时间4月23日8时。天琴座流星雨的特点是极大持续时间较短,可能只有数小时。今年的极大虽然在我国的白天,但22日晚至23日凌晨的观测条件依然不错。极大期间的月相为峨眉月,对观测也没有影响。
天琴座流星雨的ZHR在18左右,即使爆发也不会超过90.我们每小时可能只能看到个位数的群内流行。但即便如此,它也是上半年为数不多的适合大家观测的流星雨之一。今年的观测条件又不错,如果届时天气晴好,这个流星雨还是值得一看的。相比之下,活跃时间与之相近的船尾座π流星雨,由于辐射点偏南,且ZHR只有个位数,就不适合公众观测了。
水星合火星
本月最后一个为大家推荐的天象,是行星当中都比较难得一见的水星与火星相合。由于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水星经常淹没在太阳的光辉之中,可观测机会很少。而火星是地外行星中公转周期与地球最接近的一个,因此会合周期较长,这就造成了它可见与不可见的时间都很长的特点。
总体来说,2015年火星的观测条件都很一般,特别是上半年。4月下旬,火星位于日落后的西北方低空中,可观测时间很短,亮度也只有1.4等,观测它可能需要借助小型望远镜。而此时木星已经转到太阳东侧,即将在5月上旬达到东大距,观测条件逐渐转好。
以北京地区为例,23日夜晚,水星日落时的地平高度约为13°,亮度约-1.1等。届时它和火星的角距离只有大约1°30′,因此我们寻找火星,还可以借助一下水星的帮助。 返回腾讯网首页>>
文章标签: 官方发布 技术部发 节目 技术部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 黑大广播 节目发布 科学微讲堂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皆为( jsb )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也许喜欢: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手机电池” |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是与非的争论”»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