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5 2017

科学微讲堂之“不负责任的‘机器人杀人’,一只孤独的鲸”

首页 » 技术部节目 » 科学微讲堂之“不负责任的‘机器人杀人’,一只孤独的鲸”   

        涉及到机器人的人类死亡事件,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最近吸引了广泛媒体关注的一例死亡发生在德国大众汽车在鲍纳塔尔的工厂:一名员工被机械臂抓住,并砸向一块金属板。但它其实与34年前那第一起有记录的“工业机器人致死事件”惊人地相似。
        这类事件以前发生过,以后也还会再发生。尽管安全标准持续提高、人机交互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在下降,这种事件也还是会越来越频繁,因为机器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对这类事故做适当的解读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做到“适当”,关键是要用准确和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它们。虽然我们感觉,把德国大众汽车工厂事故称为“机器人杀死工人”是合理的——大多数报道也的确这样做了,但是这样做却是在误导、甚至近乎不负责任。
        6月底引起媒体关注的工人死亡事故,与1981年日本工人发生的意外事故如出一辙。然而34年过去,“机器人杀人”、“杀手机器人”这样的描述却仍未消失。
        相比之下,把表述改成“员工在机器事故中丧生”要好得多。
        诚然,把报道标题改成上面这样就没那么抓人眼球了,但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事实是,不管人们从科幻小说看到并相信的机器人形象可能是什么样子,也不管机器人在遥远的将来可能做些什么,  我们认识中的“真实意图”、“情感”和“目的”,现在的机器人还通通没有。而与最近那些危言耸听的说法相反,它们在近期也不会获得这些能力。
        这些机器人只能以飓风(或者汽车和手枪)“杀”人的方式去致人死地。它们无法像某些动物那样杀人,更别提人类意义上的“谋杀”了。然而,大多数人看到“机器人杀死工人”时,首先涌入他们脑海的,却偏偏就是“谋杀”。
        坚持要使用正确的表述并不是在咬文嚼字。“机器人杀人”这样的说法冒着很高的风险。一方面,对机器人毫无根据的恐惧感,可能会导致另一个毫无必要的“人工智能的冬天”出现——技术的开发将不再获得研究经费。这将会延迟或拒绝掉机器人所能带给工业和社会的大量好处。
        但即使你对机器人带来的益处不太乐观,你也仍然应该正视这个议题。因为机器人并没有责任感,人类才应该为机器人做的事情负责。然而,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普遍,人们会越来越觉得它们真的具备自主性和意图,因为它们看起来似乎有能力并且应该为自己负责。
        虽然可能有一天,这些看上去理所应当的事终将成为现实,但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看起来是”的观点还是错的。现在,我们甚至已经试图把人机交互分成我们负责的部分和它们负责的部分,这不但引发了让机器人当替罪羊的危险,而且放过了那些本应负全责的人类设计者、配置人员和用户。
        说完机器人,和大家来分享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
        故事的开始是在1992年12月7日,惠德比岛海军观测站的中士维尔玛·兰奎捕捉到了一个信号。它并非某个已不复存在的国家的潜艇。它是一首鲸歌。但是这首歌的频率是52Hz。这不对。以声音模式而言它有点像蓝鲸,可蓝鲸的频率在15-20Hz。没人记录过这个频率的鲸歌。
        所以她和她的同事开始追踪这首歌。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歌声的频率逐渐降低,从52Hz降到了50Hz,但始终清晰可辨。论文里记录了这样的描述:“北太平洋海盆任何水听系统的声学数据均未识别出类似特征的其他呼叫。每次仅有单一序列的呼叫得到记录,没有重叠……轨迹和其他鲸物种的位置和运动均未表现出关联……”在最后的讨论部分,作者写道,“也许很难接受的是……它可能是广阔海洋里唯一一只这样的鲸。”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海洋学家威廉·阿·沃特金斯,是他提出了使用海军闲置设备追踪鲸迁徙的想法。他为维持这个项目的运行而竭尽全力——但9/11改变了一切。海军重新部署,经费和岗位都没有了。
        2004年8月,论文被《深海研究》接受。一个月后,沃特金斯因癌症逝世。但是他的同事开始收到关于这篇论文的信。这些信和过去的学术往来截然不同,而是来自普通人。悲伤的人,心碎的人,在鲸歌里听见了自己的人。52Hz鲸的传奇就这样诞生了。
        人们想象它是一只孑然一身的鲸鱼,在大海中独自游动,唱着无人懂得的歌。人们想象它毕生都在呼唤着自己的另一半,却始终没有回应。人们想象它是一支独一无二的号角,面对大洋深处,发出过去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再有的呐喊。
        但是没有人见过它。沃特金斯死后,再没有人系统完整地追踪过它的声音。
        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物种或者种间杂交,不知道它是否有同伴,不知道别的鲸能否听懂它,不知道它有没有繁殖过,不知道它是不是孤独。鲸会觉得孤独吗?人所谓的孤独又到底是什么呢?
        而它对陆地上的一切毫不在意。它的故事进入了人类的世界,但它首先是一只鲸,还在游动,还在歌唱。
        2010年,另一个研究团队在多年后头一次捕捉到了符合它模式的鲸歌。
        而且,是在两个地方同时。
        一次检测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这意味着希望。也许52Hz终于找到了同样歌声的另一个自己。也许它其实一直是特殊鲸群的成员,只是喜欢时不时单独行动。甚至也许,在二十年的漫游之后,它把自己的歌声教给了其他的鲸。也许它将不再孤独。也许它从来就不曾孤独。
        对于这头鲸鱼的迁徙科学家们感到很惊讶,认为它从太平洋穿越西北通道后到达了大西洋。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年5月8日,一头灰色鲸鱼在以色列沿海突然出现,海洋生物学家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种鲸鱼的家在数千英里外的太平洋。它究竟是如何辗转千里,最后成为地中海这片陌生海域的隐士呢?
        早在18世纪,灰鲸就已在北大西洋地区灭绝,此后,再也没人在这个区域见过它。现在全球仅存的2万头灰鲸分布在太平洋东西岸两个地区。它们在东太平洋地区的迁徙范围包括从温暖的美国加州沿海地区到冰冷的阿拉斯加州沿海区域,加州沿海是其产子的海域。另一部分鲸鱼的活动范围则是西太平洋的西伯利亚海域。
        以色列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与援救中心负责人谢宁博士鉴定了鲸鱼的身份,他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有人把它形容为最重要的鲸鱼目击事件之一。”谢宁博士称这头鲸鱼长39英尺,重约20吨,它很可能是穿过西北通道后到达大西洋,这个通道通常都被冰雪覆盖,但由于冰雪融化它便能设法穿越。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室的克拉彭也认同这种解释。
        须鲸亚目的种类出生后就没有牙齿,下颌大于上颌,口内有成分为角蛋白的鲸须,滤食浮游生物,有一对鼻孔。须鲸亚目出现比较晚,起源于早期有齿的鲸类。这样的“极个别”会是须鲸亚目里某种前所未知的品种里的最后一只吗?还有一个可能性,鲸鱼生物学家也这么提出过,那就是他可能是一个缺陷儿,或者也可能是一个稀有的混血儿—可能来自于一头蓝鲸和一头鳍(qi二声)鲸的杂交。但是不论怎样解释,这头“52赫兹”独自歌唱,独自旅行,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2004年《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也有些证据可以证明他在慢慢成熟起来,因为他的声音比起1992年他被海军首次识别时要低沉一点。
        尽管“52赫兹”的确切年龄我们不得而知。自被发现之后他又继续存活了20年。据资料可知他最后的记录地点离阿留申群岛和科迪亚克岛(位于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湾)并不远—那里也是他自第一次被追踪后,最靠近陆地的地方。对此,你可以查看一下他在1992-2004年的之字形洄游路线图,你也可以听一下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52赫兹”的叫声,你甚至可以比较一下他声音和其他须鲸同类声音的不同。
        虽然喜爱鲸鱼的人们可能在为有些悲哀的关于这头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的故事而伤感叹息,然而有希望的理由也还是存在的。尽管他孤零零的,但是我们的“52赫兹”看来健康得很。
        一位教授来自西亚图国家哺乳动物实验室的研究员,她对《纽约时报》说过:“这头鲸鱼能在如此严峻的环境里独自生存了这么多年,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它没什么健康问题。”
        这头鲸鱼的顺应力同时也鼓舞着每一颗孤独的心。虽然他唱响的二十年无应答的呐喊只是在冰冷的北大西洋里回荡着,但他一直在唱下去。
        一个著名的禅门僧人问道:“一只手的掌声是怎样的呢?”
        它可以引起“52赫兹”的共鸣。
        关于这只鲸鱼的迁徙,科学家的猜测是这样的,这头鲸鱼原本和整个鲸鱼群一起从加州向阿拉斯加迁移,因为冰层缩减西北通道被打通,所以它不小心游到通道里,一直往前,最后到了大西洋,由于要迁徙到更温暖的海域,它最终才会在地中海被发现。
        谢宁博士说这头鲸鱼看起来有点瘦,但是相信它可以在地中海存活下来。“灰鲸根本不挑食的,”他说。有些科学家正考虑要不要通过卫星监测这头鲸鱼,谢宁博士也表示:“看它游向哪里,跟着它,肯定很有趣。”
“也许,等待另一只鲸的出现,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文章标签: 技术部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 黑大广播 节目发布 科学微讲堂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皆为( jsb )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也许喜欢: «数码生活跟我来之“强大的乐视超级电视” | 科学微讲堂之“丁仲礼与他的雾霾治理”»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